引述

NIKON SB800 的TTL的測光原理
Nikon的TTL閃燈是使用獨立的五分區閃燈測光元件.
 
標準TTL閃燈(底片機):
使用傳統的監測式TTL(獨立的5分區閃燈監測),後期D資訊加入後當燈頭直打則會加入預閃來避開高低光導致的誤判,M模式與跳燈時則關閉預閃(前者是覺得沒必要了,後者我想是節省出力考量).
反光鏡上掀後預閃是TTl BL功能的必要條件,請看對岸這篇好文.
http://www3.xitek.com/bingqiku/nikon/afbody/projr/f90.htm
(看完不要忘記膜拜一下當年Nikon閃燈與測光的設計巧思)


D-TTL閃燈:
以標準TTL閃燈為基礎,強制的在任何狀況下都預閃,主要是因應在不更動架構下修正CCD與底片在閃燈攝影中特性嚴重反光的問題,每次正式擊發前的預閃都是由5次小預閃組成來確保準度,也造成了D-TTL閃燈高耗電的特性,而且失去了離機遙控舊閃燈的能力.

i-TTL閃燈:
以標準TTL閃燈為基礎,參考D-TTL得來的經驗,但加入了E-TTL閃燈的特性.
跟以前最大的改變是i-TTL反光鏡上掀前會做預閃,然後利用高解析度的RGB矩陣測光系統來精密的分析畫面明暗組成甚至色溫,利用這些資訊來作為閃燈正式擊發時的出力評估,但與E-TTL不同的是-TTL在反光鏡上掀後正式擊發閃燈曝光時依然保留5分區的閃燈監測測光系統做最終的調整.
 
 
TTL BL模式:
若用TTL BL時需要搭配P模式才能完全發揮,因為基於閃燈原則:
"閃燈管前景,光圈快門管背景"
原則上TTL BL運作中時測光系統會評估出背景亮度,閃燈預閃評估出主體亮度,然後操作閃燈出力與機身曝光去盡可能的讓兩者亮度相近,正常來說會受限於:
(1)1/60的防手震快門速度底限.(可用Slow來解除)
(2)快門同步速度上限.(可用FP來解除)
(3)最大與最小光圈

因此在閃燈系統無法完全管理機身曝光的A與S模式下TTL BL的功能會受限,因為曝光其中之一的條件光圈或快門已經被使用者限制住.
而在M模式下背景亮度更是已經被使用者固定了,TTL BL的效用很低,只能意思一下操縱閃燈出力稍稍追隨背景亮度(因為閃燈系統不能違背主體測定要是18%灰的原則太多).

不過要注意,TTL BL只有恒定的在追求亮度平衡,會設定出一些離譜數值也是很常見的(例如光圈設定到閃燈照射距離急縮水的狀況),這點要注意,特別是在大白天時使用很容易發生.
因為TTL BL的設計尚未連動D功能與閃燈照射距離資訊(反正跳燈這數值就無意義了),因此TTL BL觀念中是以閃燈是理想閃燈為前提在運算(出力調整範圍是無限小到無限大).
 
FV補償與EV補償:
機身中有個CSM設定會決定當您做EV補償時要不要跟FV連動.
若是設定成連動就會主體背景兩者一起變暗,沒有的話就各自獨立.
也因為這個設計,所以外閃上的FV補償是獨立的,也就是當機身減FV,外閃加FV
兩者效果加成下會抵消.
 
建議各位Nikon閃燈操縱時建議使用曝光M模式.
Nikon有個很方便的設計.(來~請裝上閃燈設定為TTL或TTL BL,機身曝光M模式).

請看景觀窗中,除了光圈快門以外,重要的是下方的曝光量表.
Nikon設計上當閃燈攝影時,理想上主體是完全吃閃燈光線,閃燈會恆定的去追求光圈快門設定並把主體補到曝光正確(在閃燈性能沒有超限的前提下),因此主體一定是曝光正確的.

此時最妙的是下方的曝光量表顯示的卻是該光圈快門下背景跟"正確曝光"間的差異,看著曝光量表調整光圈快門,當顯示+EV時就是等等背景會比主體亮,顯示-EV時就是背景會比主體暗,在0EV時就是背景與主體的亮度會均衡---這結果很熟悉吧~此時您就等於手動完成TTL BL的效果.

因此在大量使用閃燈的場合,例如室內婚禮酒席攝影.
正式拍攝前先自己模擬一組曝光組合出來(ISO在可忍受下盡量高,光圈在可涵蓋景深的前提下盡量大,快門在可以凍結目標動作的前提下盡量慢),然後打開閃燈電源試瞄目標看一下曝光量表就可以預知等等正式拍攝背景跟主體的亮度大概會差多少,可以作為要不要再修正曝光組合的依據.
 
紅眼、Slow、Rear功能:
紅眼、Slow、Rear這幾個設定是閃燈是獨立的功能設定,應用場合跟您是不是使用TTL BL與否不太有關係.

紅眼
當您拍攝對象(人)會拍攝出紅眼的可能時就要開啟該功能.
(不然得用後製去除...)

Slow
在P與A模式下,縱使TTL BL開啟Nikon預設也不會讓快門速度掉到1/60以下來充份的吸收背景光,這主要是考量大多使用者既然開閃燈就是要防止快門太慢手震,而1/60就是原廠設定能凍結目標物動作的最低快門速度.
而若您要解除這項限制,就開啟慢速閃燈(Slow)的功能,此時就會自動解除1/60的限制讓快門速度依照測光自由設定.
而在S與M模式下,由於快門速度是使用者自行決定,您高興訂多低就是多低,因此此時Slow功能是失效的.

Rear
這個就是所謂的後簾閃燈,看您所需要的效果來決定需不需要使用此功能.
 
Canon E-TTL:
Canon E-TTL比較不同,相較於由Olympus發明,各家採用曝光中監控的方式而言,E-TTL沒有獨立的TTL閃燈測光元件,這部份是直接由拍攝用的測光系統來擔任,利用預閃來TTL量測閃燈打下去的結果,再來決定最終閃燈出力,因此最特殊之處在於E-TTL的預閃是在反光鏡上掀前做的,傳統的監測式預閃則是在反光鏡上掀後實行.
E-TTL整個流程會得到下列訊息:
(1)先用測光系統看一遍畫面的亮度分佈
(2)利用預閃再看一遍畫面的亮度分佈,加入主體加權,判定高低光資訊後去除.
(3)E-TTL II再加上目標物距離一併計算,計算最終出力.
然後就可以正式擊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Nikon TTL SB800 閃燈 測光
    全站熱搜

    潔西卡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